1912年初,自辛亥革命后,一面是外患于列强内乱于军阀的残酷现实,一面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种环境下,无望催生希望,荆棘丛生的甘肃大地迎来了革命星火,崭新的纪元开始了。
今天讲述的人物是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甘肃建党的创始人之一张一悟。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在陇原大地播下革命火种,把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为甘肃党组织的建设、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甘肃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一悟
“五四”运动以后,许多在外学习的甘肃籍学子,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这个土生土长的榆中娃张一悟曾先后在北京、武昌等地读书,得到李大钊、恽代英的帮助和教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革命。1922年回到甘肃,先后在兰州、武威等地教书,利用课堂向学生介绍《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1924年,张一悟加 入中国共产党,李大钊、恽代英是他的入党介绍人!随后,他就奉命回到兰州,在甘肃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参加组建中共甘肃特支。1925年10月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兰州)特别支部,他担任书记,是第一任负责人,领导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与国民党右派势力作斗争。
张一悟曾先后在兰州一中、兰州女师等担任国文历史教员,事实上,这些都是他从事革命活动最好的掩护。讲台上的张一悟常常是借课堂之便,给进步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华县县委组织部长,参加组织渭华暴动。后任三原县委书记,陕西临时省委常委。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大屠杀,革命形势逆转,国民党反动派掀起“清党”反共的恶浪,到处查封革命组织,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兰州国民党反动派发出了“严拿在逃共党张谷”的“通缉令”(张谷即张一悟),甚至宣称“如有获犯,随时处置”。张一悟的家也遭到了数次抄查,迫于形势,张一悟不得不于当年的11月离开了兰州。张一悟此次离开兰州后等到再次回来时,已是十年之后,即1938年了!
九·一八”事变后,张一悟在济南积极开展了抗日救亡活动。他多次在群众中宣讲、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恶阴谋,痛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32年3月24日,由于叛徒出卖,张一悟等74人被捕,关押在山东第一监狱。
起初,张一悟是作为政治要犯并以“危害民国罪”判了“处以极刑”后,张一悟的父亲托邓宝珊将军给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说情,才改判为“无期徒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复榘放弃山东撤离济南时张一悟才被释放出狱。随后,他便回到了兰州的小仓子六号,即现在的武都路。
当时,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朱绍良力图拉拢张一悟,曾利用与张一悟之父同为清朝“举人”的省政府秘书长廖元佶出面,对张一悟说:“你的学识才能都是好样的,如果能与政府合作,可以担任相当高的职务。”张一悟则果断地回答:“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党员有党的原则,政府纵然给我高官显位,可是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哪有什么意义呢?”从此以后,为了避开敌人的纠缠和迫害,张一悟很少在家里居住,而且留着长胡子,经常化装成道士、医生、算卦相面先生,往返奔波于兰州地区,从事革命活动。
张一悟教育和引导子女走革命的道路。长女张凌青,12岁就去了延安,因为过不惯集体生活,写信要求回家。张一悟立刻复信鼓励她不要留恋家庭,做一个勇敢的、对社会有作为的新女性。1939年,他把长子张怀清叫到兰州,派往苏联驻兰领事馆工作。1948年,又将次子张华清送往延安。
解放后,张一悟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但因积劳成疾,旧病复发,虽经组织安排多方医治,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1951年1月3日,在兰州逝世,享年56岁。1月9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追悼会后,省委书记张德生、省人民政府主席邓宝珊亲自执绋,省、市领导和全省各界代表1000多人及沿途群众为他送殡。

1988年,榆中县委、县政府在兴隆山卧龙湾革命烈士陵园中专门修建了张一悟纪念亭。1993年8月,榆中县政府将革命烈士陵园和张一悟墓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榆中县政府将张一悟故居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4月,榆中县委将革命烈士陵园(包括张一悟墓)和张一悟故居命名为榆中县党史教育基地。2009年,张一悟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三载同窗情深,那堪一朝话别。想来年豪谈痛饮,转瞬都成陈迹。鸿印等闲记,听悲歌初歇,不甘作新亭泣。愿猛击中流楫,他日天涯重聚首,应问成何事业?挥手各西东,欲挽人天浩劫。”这首他自己写的《调寄离亭燕》足以概括其一生的光辉岁月。
正是这些心怀改变国家大志的热血青年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革命理想为甘肃撒下了革命火种,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正是这些革命火种为以后的中国革命成功,补充了力量。